第一章第23节芒种-《追赶太阳的人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盼。

    云浓雾罩浥沙洲,野渡黄尘掩翠楼。

    渭水耕夫闲举耜,巴山夜雨孕绸缪。

    春深寸草寒天绿,日暖高峰腊雪流。

    布谷鸣晴怜牧女,斜风谴卷越娃愁。

    然而,在他们这里,却是致命的,春雨与夏天的雨不同处,就在于春雨下的量小,只能湿湿地皮,最多也就能湿润到,地下两三寸的地方,那里正好是盐碱的所在,一下雨把盐碱泛上来,雨刚停时,小苗在雨水的滋润下,随风摇摆这,等太阳出来了,慢慢的把水分,变成蒸汽随风飘去,大地又是一片银白,绿色的禾苗,从叶子的顶端,开始枯萎,等不到天黑,就已经东倒西歪的,有气无力的强撑着,第二天,的太阳出来,用不了多久,全晒干了。人们欲哭无泪。

    后来,上面组织农民,开始大兴水利、修台田、治理盐碱滩,当然那时候,‘袁隆平:’的抗盐碱,水稻还没有问世。村里年年吃返销粮,返销粮是当时国家的,一项惠民政策,粮食打下来以后,先按规定上缴公粮,再按比例留下村提留,生产队留下种子。剩余的粮食,分给社员做口粮,然而,所分的粮食,不能按国家规定的,口粮指标,能吃几个月,村里如实上报给公社,再转到县,经过调查落实,县政府,按缺粮的实际天数,(也就是从秋季到夏收减去已分口粮的天数),差多少天,就按缺粮的天数,从国库里提取粮食,反卖给农民,这就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。

    贫瘠的土地、靠天吃饭的思维方式,粗放的耕种模式,以及多少年来,形成的农民固步自封的,小农意识,人们只知道,穷是农民天生就有的名片,只知道,伸手向国家要返销粮,而不觉得,做为一个农民,自己打的粮食,不够自己吃,是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,返销粮,一直到土地承包后,才算结束。在集体经济时代,打下的良好基础,发挥着巨大的作用,修了台田,和灌溉渠网,等基础水利设施,盐碱地,依然是盐碱地。就算是流尽浑身的汗水,也不能把盐碱冲跑。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