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十七 识人方尽其才-《释怨——谋而后行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2/3)页
    承颐尽力扭转过自己的身子想看,却怎么也看不到。问道:“很严重吗?”
    喜禄一面点着头,一边颤着声回道:“很……很大一块……都青紫了,还是请……请太医来看看吧!”
    承颐摇了摇头,说道:“请了太医,又得兴师动众了,倘若有心的人认为我是故意想宣染今日惊马的事,反到不好。不过是碰伤,你一会去太医院,要点敷伤的膏药就行了,只别说是我要用。”
    喜禄还要再说点什么,承颐挥了挥手,示意他不用说了。喜禄便遵从地没再吭声,默默地帮承颐换了一件宽松的衣衫后,退了出去,去了太医院。
    待喜禄离开,承颐见喜福在殿外探头探脑,便唤了他进来,问道:“今日怎地不在你师傅跟前侍候?”
    喜福忙躬着身回道:“正是师傅叫奴才回来,要我给殿下您带几句话。”
    “哦?”承颐心里有了猜测,‘莫不是有关今日圣旨的事?’嘴里却没问,说道:“带什么话?”
    喜福道:“皇上召了琰王回宫商议靖南军务,琰王建议分而冶之,皇上很是赞成;在分冶的人选上,其他四州均已定下,独肃州人选无法决断。琰王问及肃州刺史现在是何人时,师傅正好在旁侍候,不仅说了是郭子沛,还提了郭刺史是端淑皇后胞弟。”说到这,喜福就停住了。
    承颐看着喜福,问道:“没了?”
    喜福点头回道:“没了,就这些。”
    承颐想了想,虽然只得了几句话,黄得贵却是告诉了他几个意思:一、琰王回隆安了;当然这个承颐已经知道了;二、建康帝对琰王还是相当看重的,急召琰王回隆安,就是为了商议靖南军务布防的人事;三、分而冶之的方法是琰王提的,但从皇帝赞成,并且其他四州都已定下人选上来看,他的父皇一早便是这么打算的,只是需要一个支持者,而这个支持者最好就是一直战功卓著的琰王;四、郭子沛能掌兵权,有琰王的提点,但也有他黄得贵在皇帝面前提起端淑皇后的功劳。或者,最后一点才是黄得贵专程让喜福回来传话的意图。
    承颐想清楚这些后,问喜福道:“这两日跟在你师傅身边,可知你师傅有何喜好?”
    喜福忙躬身答道:“师傅极是喜欢殿下给的那个扳指,这两日都一直带在手上,轻易不离手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